九江学院报
出版时间:2017-11-15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凡记者路 一路向歌行
———访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奖三等奖获得者吴璠







  近日,2016年度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好新闻评选结果揭晓,在我校师生获奖的两件新闻作品中,吴璠同学的作品《让清明真正“清明”起来》获得言论类三等奖。
  老师曾夸赞她作为大学生记者团非新闻专业的团长,创造了记者团的一个新记录,旁人羡慕她获得高校校报好新闻三等奖,可她自己却依旧谦虚。谈及此次获奖时她说:“没有想到会得奖,当时学院一个老师告知我这个消息时还有点懵。”“当然,能获奖还是要感谢校报编辑部李龙老师,给我这个机会,把稿件报送给校报协会。”
  无可否认,能够获得国家级协会的新闻奖,她的写作功底也可见一斑。趁着采访机会,学生记者向吴璠学姐请教了几个写稿技巧。就言论而言,她认为一篇好的言论稿需要经过必不可少的四个步骤:建立框架,明确方向;网搜资料,寻找论据;鲜活实例,衔接自然;多看多写,胸中存墨。对于通讯稿来说,她强调了模仿的作用,并以自身写作实例来阐述模仿的重要性,她说:“模仿是一个开始,如同婴儿学步,打好基础,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创新,突出自己的写作风格。”最后谈及如何制作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她笑着说:“标题的灵感‘借鉴’于诗句,从诗句取经,更显诗意。”幽默风趣的回答中,我们体会到她巧妙的取题技巧确是独特而又实用的。
  而后,谈及自记者节晚会卸任团长工作后的第一感受,她笑言地用“轻松”一词概括,轻松于不用再忙于一边深夜写稿一边回答学弟学妹们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我们知道虽然她工作上轻松了,但是心却放不下记者团,关心着记者团发展。她勉励学生记者说:“信息化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不可避免的出现学校师生对校报的关注度不高的情况,但是学生记者要努力改变现状”。因为赢得学校师生的支持,是支撑记者团工作的动力和信念。
  在工作上尽职尽责、办事干净利落,生活中乐观向上、热情体贴的她,虽然离任了,但也给校报记者团的同学留下深刻印象。校报记者团现任团长乔志强评价说:“吴璠学姐是一个特别有思想、特别让人喜欢的学姐,她的笑容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吴璠学姐是一个非常有才且可爱的学姐,私底下可以和学弟学妹们打成一片,在记者团工作的时候又是非常认真负责的。她任团长期间,在其他学姐学长的配合下,能把记者团各项活动和任务安排得有条不紊,我非常佩服她”,校报记者张晨馨说。
  作为一名出色的学生记者,吴璠同学对记者职业无疑是更有自己的一番体会。她告诉我们,尽管学生记者与专业记者有区别,但是仍要遵守记者职业操守做好职责本份,切勿妄加自身言论,更不要以自身意愿去引导社会舆论。另外,她就校报宣传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校报是学校的宣传窗口,师生的传声筒。尽管现在新兴媒体的兴起,大众获取信息手段趋于电子化,但校报仍是很重要的信息获取平台”。
  最后吴璠同学鼓励大学生记者团的学弟学妹们尽快成长、积极写稿,同时兼顾学习。“大学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容易使人沉沦、懒惰。或许你会遇到一群天天打游戏,逛街的室友,但是不能迷失自我方向,随波逐流。”。她特别提到,希望2017级新进的学弟学妹们,对待每次的写稿任务,不能懒,要多去采访,即便最后用到的资料只有1%,但是写稿前也要做好百分百的准备。写稿不能格式化,要使文章生动起来,可以在模仿的基础上一步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由此,她谈及自身感受———提升写作能力是她学生记者的工作收获之一。
  无凡记者路,一路向歌行!两年多的学生记者路,为吴璠同学的大学生活增添了精彩,既提高了自身能力,也收获了很多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据了解,她现在已经开始了考研准备,通过考研进一步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认可。 (本报记者 陈虹丽)

九江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313次访问,全刊已有397377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