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学院报
出版时间:2017-09-15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1985年9月10日,新中国的教师们迎来了第一个真正的属于自己的节日,岁月流转,而今,第33个教师节也在学生们的声声祝福中过去了。“古之学者必有师”,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传统中一脉相承的理念。这也是教师节虽并非传统节日,却备受大家关注和重视的一大原因。
  教师的形象通常是神圣高大的,人们常把老师喻为辛勤的园丁、指路的明灯、灵魂的工程师,是春蚕,是红烛,很多美好而饱满的赞誉毫不吝啬地给予老师。教师是无私的、伟大的,广大教育者中,不乏陶行知那样献身事业的教育典范,不乏黄大年那样的先进时代育人楷模,不乏如张丽莉一样在危难中张开双臂的无私师魂,不乏朱敏才夫妇那般远赴山区、边疆的支教老师,但更多的,应该是“三尺讲台迎冬夏,一支粉笔写春秋”的平凡“教书匠”,更多时候,他们只是做着“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在教师节这个特殊的节日,教师这个更多时候会站在幕后的角色,也会得到更多来自社会的关注。一束包装精美的鲜花或是一张DIY的小卡片,一封情感真挚的感谢信或是一句简单的“教师节快乐”,福利政策的出台、教育经费的补贴或是对优秀教师的表彰,我认为这都是对教师的祝福和感谢,是社会各界对教师群体的肯定与认同,也将成为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敦促。老师,在一个人的重要成长过程中,扮演的是他了解世界、认识人生的重要导师,这是关注教师节,更要关注教师的原因。教师权益是否得到尊重和保障?谈论教师节时,我们最该谈论的应是如此。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青年和青年工作时曾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党的未来和希望”,“对当代高校学生,党和人民充分信任、寄予厚望”……这将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工作上升到了新高度,无疑,也是对广大教师群体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的教育发展高度重视,强调做好教师工作,曾在多个场合倡导尊师重教、崇智尚学,也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希望、立起了标杆、指明了方向。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也是我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指引下,教育和教师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教师队伍呈现了新形象新风貌。这届教师节主题为:迎接党的十九大,做好学生引路人。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这对于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社会氛围,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33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校根据教育部、教育厅有关通知,围绕教师节主题,按照学校党委指示要求结合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具体的教师节主题活动:深入学习黄大年、支月英等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利用“濂溪讲坛”平台,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举办“王殿元、余敬谋”两个科研团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对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和先进集体进行表彰;学校领导看望慰问一线教师和科研团队……在对优秀典范进行表彰的同时,组织深入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加大对我校优秀教师典型宣传教育工作力度,旨在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和校园氛围,贯彻“教学与科研并举,立德与育人并重”的办学理念,引导教育工作者热爱本职工作,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涵养师德,潜心育人。教师节,我们期待什么?送什么礼物?作为教师,期待的是社会身份的尊重与自身权益的保障,期待的是感恩初心的回归。同时,对于教师,我们期待的是责任与“师道”的回归。
  习近平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说:“一个优秀的老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授学课之业,解人生之惑,传民族之道,这是社会对教师群体的冀望,是时代对教师群体提出的要求。都说老师是“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这不仅要求教师拥有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对责任的坚持、素质能力的提高,也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的关怀与支持,社会投去更多的关注与尊重———不仅仅在教师节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本报记者 吴 璠)

九江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949次访问,全刊已有3937938次访问